近几年,有关于农副产品的网络名词吸眼球了大众人群,什么“朝钱葱”“姜你军”“蒜你狠”“豆你玩””猪你涨”等网络名词频频出现。 面对这频频出现的蹿红,让多数消费者越来越理性,即便是埋怨大蒜又涨价了的超市大妈,也只是说说“不就几头蒜嘛,能狠到哪里去,涨了少吃点”就罢了。 潍坊一位姜农抱怨:老说“姜你军”,如今跌价就都不吭声了。 某大蒜产业人士说:大蒜价格一变化网上就传“蒜你狠”,怎么就没人来算算成本上涨、看看产量减少呢, 通过这些反映了人们对农副产品价格的一种思维定势,大众习惯了农副产品的廉价。当某类农副产品出现价格反常,这些带有戏谑口吻的网络名词便会充斥各类传播媒介。 不可否认,经过**多年洗礼,市场已经习惯了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。长期低价使市场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变得敏感,同时多年来农副产品既没有品牌,也缺少包装,即便随行就市,物美**也始终是国内农副产品的主打特色,甚至成为市场对国内农副产品的定位。随着惠农政策逐步出台,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浮出水面,2016年新晋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华荞网,通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,帮助农民扩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,使优良农副产品更好的走向市场。 随着市场的变化,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不断快速直线上升。过去请人种地,一天只要供两顿饭、外加一包香烟或者一条毛巾就搞定,现在请一个男工300元也不稀奇。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多都外出打工,留在家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,劳动力减少,劳动成本提升。这些都是刚性、显性成本,需要计算在农副产品价格中,过去农民自己干的多,这种人力成本往往被忽视、被低估。 农副产品并不总是遇到好年头,还有涨跌周期。2010年冬大蒜暴涨,但那时候蒜农手中已经没有货了,此后几年大蒜维持在保本略赚状态,今年蒜农才是真正赚了钱。对他们来说,农副产品价格是直接决定收入高低的核心因素。历史上也如此,**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几个年头,都是农副产品价格比较好的时候。2020年*建成小康社会,价格仍然是种地农民达到小康水平的决定性条件之一。